找到相关内容217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净元法师著:佛学基础

    佛陀耶,或作佛陀、浮图,意译觉者。觉有二义:  (1)觉察─能以正智慧觉知一切法的真相,审察不虚。  (2)觉悟─由觉察真相而达到澈底的证悟。  这个觉察与觉悟的修行过程,又可分成二种:  (1)自觉...觉知义、(2)真实不虚义,也就是“真理”的意思。从四圣谛的实践次第来说,即为:  (一)先见世间苦的现象--审察众生于三界中生生死死,觉知是纯大苦聚,无有乐处,的确真实不虚。  (二)再观察苦生起的原因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170235.html
  • 韩愈论佛骨表的缘起及其内容分析(1)

    众生,非要营修土木。”张廷圭更深入解释:“夫佛者,以觉知为义,因心而成,不可以诸相见也。”疏文曾二度援引佛经文字,辅证他所强调的:福不外求,只在经中,劳民伤财、广造寺塔的结果,“所获福不愈于一禅房之...

    谭澎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42470615.html
  • 论佛法与禅净

    加深,一旦功力逼至山穷水尽处,又有一番显现矣,非  此觉性变易,而为其功能妙用耳。却不可生心动念,否则又  落于妄矣。总之,于本心中只要加一丝丝便非之,庶几觉知  妙性圆明朗彻而自在也。斯义不可不知。...前来征引古德入道因缘,资用省发  ,不得错认定盘星,将六尘缘影为自心相,须离却境尘妄缘  ,唯灵明觉知,历历孤孤,虚寂无念,恒常不失而罄然独存  者始得,稍涉乖违,则悖道远矣!原乎攀想缘念,皆此灵觉  ...

    果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15070882.html
  • 佛教各宗对净土分类的看法

      杂集论云:复次有清净世界,非苦谛摄,非业、烦恼所生,  由大愿和清净善根之增上所引生,不可思议,唯佛能觉知,  即指此土之义。  三、他受用土是佛平等性智的大慈悲力,由昔所修利他  无漏纯净佛土...

    宏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0871071.html
  • 庐山慧远的弥陀论

    是佛身的人格态如何可能的问题,他一再地问:到底那位在现象世界现其形姿、可以见闻觉知的佛,果真和本来的真实的佛相同?到底他真正想问的是什么?有关法身和化身二者的同质(一)异质(异)的问题、或者从法身出报...

    陈敏龄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2371087.html
  • 虚云和尚禅法要旨之探讨

    诸佛。佛与众生,一迷一悟而已。当知此灵明觉知之心,即天然佛性,人人本具,个个现成。凡夫虽具佛性,如矿中真金,为烦恼沙石所包含,故大用不彰;如来历劫修行,已淘去惑业沙石,如出矿精金,其金一纯,更不重杂...

    胡健财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44271148.html
  • 缘起:传统的诠释是错的吗?

    Bodhi 1995:1099. MN iii.251.20。  28. 识也许可以理解为一种觉知,而跟它的感官和所缘境“接触”;因此,触是一种心理上的,而不是生理上的接触。  页149  缘起:...69. 《清净道论》提到有九种生:1欲界生,2 色界生,3 无色界,4 有感生,是指此界的众生具有觉知的能力,5 无感生,与有感生相反,6 非有感非无感生,此界的众生没有粗的觉知的能力,但有细的觉知能...

    Michael S. Drummond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2571284.html
  • 蕴处界三概念之分析研究

    净想、厌恶想等,而用  言语表达出来,再如《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》第一所云:「构了  相是想相,由此想故构画种种诸法像类,随所见闻觉知之义起诸  言说,见闻觉知义者,眼所受是见义,耳所受是闻义,自然思构...

    张瑞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3071290.html
  • 延寿、宗密“禅教合一”论之歧义

    的能力藏于一切众生的生命中,“心外无别一法,尽是觉心”;同时又具有恒照性,犹如摩尼宝珠那样,恒时地在起用,放出光明,对事物行为有所觉知。宗密把这种“真灵之性”关联到“知”方面去,甚至把“心”与“知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1973059.html
  • 宴坐寂不动,大千入毫发-唐人宴坐诗析论

    不同。即使未能入定,在闲目冥思或闲心自适下也都能有对时空、动静的敏锐觉知。例如李白<庐山东林寺夜怀>一诗云:  我寻青莲宇,独往谢城阙,霜清东林钟,水白虎溪月,天香生虚空,天乐鸣不歇,宴坐寂不动,大千...

    萧丽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2073060.html